公司法
当前位置: 首页 法律大全

人类就是动物的本能(人是万物的尺度)

时间:2023-05-31 作者: 小编 阅读量: 2 栏目名: 法律大全

8月13日,杨远寿在检查自家的红薯地。加上野生动物现在变得日益稀缺,“野味”身价更是一跳飙升,水涨船高,变成了富人们的饮食标配。当然,助推“野味”身价的,可能还与当前的食品安全环境问题有关。这些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,食用“野味”的心理土壤便难以彻底铲除。归纳起来,人们之所以热衷于食用“野味”,保护野生动物难,无外乎“野味时尚”与食品安全的双重驱动。这“微平衡”的破坏,却是瘟疫肆虐的主要成因之一。

8月13日,杨远寿在检查自家的红薯地。新华社记者周勉摄

8月21日新华社发布一则报道,内容说的是,湖南雪峰山区农民杨远寿,在自家的后山上发现了几十年未见踪影的野猪。这些野猪不仅破坏了杨远寿家的红薯,也吃掉了其他村民种植的玉米,甚至还在水稻田中洗澡。

要是城里人见了,绝对是好有喜感的一幕,难见的和谐景观,只是可惜了村民们的庄稼。

好在这些年来,村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增强了,他们通过用一种气味浓烈的无害药品与野猪“斗智斗勇”,或者寻求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的帮助,或者采用敲锣、击打竹筒、放定时鞭炮等方式来驱赶,前提都是为了不伤害这些前来觅食的野猪。若是以前,这些野猪早就成了人们的盘中餐。

当前我们花了大力气宣传保护野生动物,倡导保护生物多样性,建立人和自然的和谐生态。但生态危机演变加剧的根源,不得不令人彻底反思。

出台法律仅是一方面。事实上,野生动物不时出来毁坏庄稼,根本原因还是生存的空间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展,而反向压缩了。“一山不容二虎”,反映出的其实也是生存空间的竞争问题。一只老虎的生存空间至少要15平方公里,一旦这构建在空间的食物链生态被打破,残酷的争斗就开始了。

以前生活困难,人们饥饿难忍时,不断捕食麻雀、蛇类、野鸡等等野生动物,是为了活命。

如今,捕食野生动物不再是为了填饱肚子,而是为了炫耀,请客吃饭点一些“野味”,总觉得档次不一样。加上野生动物现在变得日益稀缺,“野味”身价更是一跳飙升,水涨船高,变成了富人们的饮食标配。于是,享受“野味”,似乎成了一种时尚。前段时间,网上流传一则直播吃蝙蝠的视频,直播者全然不顾公众观感如何,却自娱其中,这种扭曲的心态实在令人难以想象。

要说味道,野生动物比养殖动物更鲜美可口,这真还未必如此。以前有些吃过野猪肉的朋友一再说,还是家养猪肉嫩味美些,但人们心理作祟,享受着食用野味的优越感。

当然,助推“野味”身价的,可能还与当前的食品安全环境问题有关。一些不良的商家以次充好,问题猪肉大批流向餐桌,还有鸡鸭禽类流程式生产,饲料添加剂泛滥,“激素鸡”“速生鸭”问题不时被媒体曝光,那些黑心无良的手段,触目惊心,更令人寒心。这些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,食用“野味”的心理土壤便难以彻底铲除。

归纳起来,人们之所以热衷于食用“野味”,保护野生动物难,无外乎“野味时尚”与食品安全的双重驱动。因此,保护野生动物的突破口,就得从这两方面着手,加大治理惩戒力度,法律、科普等要全面跟上。

但还有一个根本性认识要厘清:生态平衡不仅仅是要实现食物链的平衡,更要维系各类微生物,包括各类细菌、传染性病毒与动物宿主之间的“微平衡”。换言之,捕食野生动物到了一定程度,不仅是改变了食物链的循环圈,更是在打破人与自然界共存的“微平衡”。这“微平衡”的破坏,却是瘟疫肆虐的主要成因之一。

在美国学者威廉·麦克尼尔所著《瘟疫与人》一书中提到,“畜群和寄生物之间漫长的相互促进足以形成稳定的生物平衡,一些病毒和细菌性传染病可能盛行于野生的牛、羊、马群,却不会导致严重的症状”。但这一“微寄生关系”被破坏,病毒和细菌的威力就会显现,变得异常凶猛,甚至会轻易夺去人类的生命。

书中还提到一个例子,1911年的满洲暴发了一场鼠疫,后来发现人类鼠疫源自土拨鼠。鼠疫暴发前,在土拨鼠繁衍的大草原上,人们早形成了一套生活习俗:“土拨鼠只能射杀,设陷阱则是禁忌;活动懒散的要避免接触。如果看出哪个土拨鼠群落显示出生病的迹象,人们就要拆掉帐篷远走他乡以躲避厄运。”以前可能正是因为这一习俗,抵消了人们感染鼠疫的概率。

不过,随着大清王朝的土崩瓦解,官方的移民禁令被打破,大批不遵从当地习俗的关内移民,一味奔着土拨鼠皮毛而来,这种土拨鼠体型大,皮毛可以在国际市场上高价交易。结果疫情就在这些设陷阱捕杀土拨鼠的移民中暴发,并随着人流而向外扩散,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。

在这一意义上,哪怕几头野猪闯进水稻田里洗澡,也要分清轻重利害。堵上疯狂的嘴,斩断残害野生动物的黑手,多一些“生态敬畏”,报道中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有可能。

哲人说过,人是万物的尺度。但人绝非野生动物的恶魔。无论如何,对“微平衡”保持一份敬畏,还野生动物一个乐园,就是给人类最美好的前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