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中英谈判全过程前言1842年,清政府与英国签订《南京条约》割让香港岛,1860年签订《北京条约》割让九龙,1898年签订《展拓香港界址专条》租借新界及其附属200多个岛屿,以租期99年租借给英国,名为租借,却没有一。
1842年,清政府与英国签订《南京条约》割让香港岛,1860年签订《北京条约》割让九龙,1898年签订《展拓香港界址专条》租借新界及其附属200多个岛屿,以租期99年租借给英国,名为租借,却没有一文租金。
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不平等条约,让中国人民蒙上了耻辱的历史,从那时起,每一个中国人民,都在期盼着香港回归的日子。
在新中国成立前夕,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,结合国内外的严峻形势,作出了“暂不收回、维持现状”的决定。这个决策是极具战略眼光的。
“暂不收回”并不意味新中国承认三个不平等条约或放弃香港,而是有更加深远的考虑;“维持现状”,那是因为香港的经济繁荣,对新中国的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。
在50年代中后期,新中国领导人对香港问题,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政策,那就是“长期打算,充分利用”的八字方针,让香港成为新中国与世界对话的“桥梁”。
1958年4月28日,周恩来在上海召开工商界人士座谈会,发表了关于香港问题的重要讲话,他说:“香港总有一天我们是要收回的。”
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的提出香港主权问题。
看似一个玩笑话,却是肩负重任1974年3月,英国首相爱德华·希思正式卸任,在他就职期间,中英两国之间的关系还算是友好往来,但是关于香港问题,却从未明确讨论过。
同年5月24日,爱德华·希思应邀访问中国,这是他第一次以非首相身份对中国进行访问。
次日,毛主席接见了爱德华·希思,在场的还有周恩来、邓小平等中央领导。在整个会谈现场,充满了欢声笑语,毕竟这是非正式的访问,所以聊得比较轻松,从家常小事,一直聊到世界形势。
正当大家以为这场会谈,就这么愉快的结束了,毛主席突然皱起了眉头。
毛主席说:“我们两国之间,还有一个香港问题,没有解决。”
看到毛主席主动提起香港问题,爱德华·希思的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,他不清楚毛主席此话的含义是什么,所以他没有立刻做出回应。
紧接着,毛主席转过头,问坐在身旁的周恩来:“香港是割给他们的,九龙是租借的,还有多少时间?”
周恩来好像已经把这个数字铭刻于心,他不假思索说道:“1898年租给他们的,租期为99年,到1997年期满,距离现在,还有23年。”
爱德华·希思尴尬的点了点头。
毛主席说:“到时候怎么办,我们再商量吧。”
随后,毛主席抬起手指着旁边的邓小平说:“这是他们年轻人的事情了。”
当时毛主席已经是81岁高龄了,而邓小平也已经70岁了,主席称邓小平为年轻人,惹得众人哈哈大笑起来,也缓解了刚才讨论香港敏感话题的尴尬气氛。
就这样,随着这看似一个玩笑话,却又透露着重要信息的一句话,这场会谈结束了。
从那天起,邓小平就给爱德华·希思留下了深深的印象,因为他心里清楚,邓小平可能就是之后处理香港问题的重要人物了,爱德华·希思也把这个重要信息带回了英国。
1976年,周总理和毛主席先后离世,这是举国悲痛的一年,与此同时,这也意味着,在邓小平的肩上,正式扛起了解决香港问题的重任。
英方派人试探中方态度到了70年代末,眼看着1997年的租期日益接近,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,在香港问题上备受压力,于是,她开始不断派代表来访,试探中国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和态度。
1979年3月26日,时任香港总督的麦理浩,来到了北京,他此行的目的,主要是为了商讨1997年租地契约到期的后续问题,关系着众多投资者的利益。
3月29日,邓小平在会见麦理浩时,并没有过多的寒暄,而是直接开门见山,表达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坚定立场。
他说:“我们历来认为,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,这个问题本身不能讨论。但可以肯定的一点,就是即使到了1997年解决这个问题时,我们也会尊重香港的特殊地位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,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,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,不会影响投资人的利益,所以请香港的投资人放心。”
麦理浩企图将香港主权问题,转移到投资者的利益问题,显然是说不过的。
这次谈话后,也预示着香港问题被正式提上了议程。
1981年4月,英国外交大臣卡林顿来访,再次谈到了如何继续保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问题,企图通过投资者的利益,来到达“续约”的目的。
而这一次,卡林顿同样吃了闭门羹,邓小平再次重申,即使是在1997年后,香港的政治地位发生了变化,但投资者的利益绝对不会受到影响。
接连2次派人来访,让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看到了中方的坚定态度,于是她再次请出了前首相爱德华·希思,因为他和中国领导人一直都有着不错的关系。
1982年4月,爱德华·希思再次访问中国,邓小平会见了这位老朋友,双方关于处理香港问题进行了讨论。
邓小平说:“香港的主权是中国的,在这个前提下,我们允许建立特别行政区,由香港人自己组成政府,目前的各种制度也不变,商业投资贸易都不会受到影响。现在离1997年只有15年的时间了,也是时候通过谈判来解决香港问题了。”
最后,邓小平还请爱德华·希思,将中方的态度,转达给撒切尔夫人。
邓小平与英国首相的首次交锋经过几次的试探,撒切尔夫人也意识到了中方的强硬态度,终于决定要亲自上阵来访问了。
1982年9月22日,一架英国皇家空军专机在北京首都机场徐徐降落,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走下了飞机,此时的她意气风发,因为他刚刚解决了英国和阿根廷的岛屿之争,英方大获胜利,所以她觉得此行势在必得。
9月24日上午,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撒切尔夫人。
会谈一开始,撒切尔夫人便立即摆出了一副先声夺人的架势,首先拿当时清朝签订的三个条约说事,坚持三个条约仍然有效,并且还提出“以主权换治权”的想法,如果中国同意英国1997年后继续管治香港,英国可以考虑中国提出的主权要求。
面对撒切尔夫人的咄咄逼人,邓小平也决定彻底摊牌了。
邓小平表情非常严肃地说:“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,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能把香港收回,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,在1997年中国必须收回香港,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回旋余地,就是要在这个前提下,我们才能进行谈判,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。”
邓小平强硬的态度,让撒切尔夫人一时无法找到突破口,她心中的如意算盘也碎了一地,在她眼里,面对同样的主权问题,中国和阿根廷有着天壤之别的态度,原本打算用主权换治权的撒切尔夫人,这时候也不得不重新找其他的突破口了。
撒切尔夫人话锋一转,再次把焦点聚焦在如何保持香港繁荣的问题上,认为香港只有在英国的管辖下才能继续繁荣。
紧接着,邓小平又坚定的说道:香港的繁荣,你们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,但这并不是说,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。香港继续保持繁荣,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,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,实行适合香港的一国两制政策。
面对邓小平的振振有词,撒切尔夫人已经败下阵来了。
最后,撒切尔夫人不得不拿出了她的杀手锏,用威胁的口吻说:“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,将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。”
邓小平坚定地说:“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,各种可能性都想到了。如果在1997年之前的过渡时期内,香港发生意想不到的波动,那时,中国政府将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,不排除武力解决的方案。”
邓小平的一席话后,表明了不排除武力解决的可能性,尽管撒切尔夫人还想摆出强硬态势,但是却一时无法找到理由反驳,只好无奈的摇了摇头。
最后,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,中英两国开始通过外交途径,就解决香港问题的具体事项进行谈判。
在会谈结束后,只见撒切尔夫人落寞地走了出来,脸色满是凝重的表情,当她走下人民大会堂北门石阶时,高跟鞋不小心绊了一下,顿使身体失去平衡,栽倒在石阶地上,英国代表马上在第一时间将撒切尔夫人扶起,尴尬了坐车离开了。
22轮谈判全过程在谈判开始前,中央对谈判香港问题召开了多次会议,谈判首先前提就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,这个问题是不容讨论的。第二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之后,如何保持香港的繁荣?第三是从现在起到1997年这10几年过渡时期中,怎么保证香港不出乱子,如何做到顺利交接?
在会上,邓小平还说:“谈判可能谈好,也可能谈不好,如果谈不好,明年9月,我们也要单方面宣布1997年收回香港。
可是谈判却出现了意外,原定从5月开始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,因两国在议程安排上存在分歧,未能如期举行。
直到7月12日,中英双方开始了第一轮谈判。
但是很遗憾,英方名义上同意交还主权,却坚持不放治权,主张“以主权换治权”的交易,在前三轮谈判中,英方一直纠结在这个问题之上,以至于谈判没有丝毫的进展。
英方为了获得谈判的筹码,还在香港制造了民众舆论,甚至还扬言,如果香港没有了英国的管制,会有大量的英国财团抛售港币,引发香港的经济危机。
英方的如此操作,让整个谈判陷入了困境。
于是,在谈判停滞一段时间后,英国再次派来了前首相爱德华·希思,邓小平再次重申:“1997年收回香港的政策不会受任何干扰,也不会有任何改变,英国想用主权来换治权是行不通的,希望不要在治权问题上继续纠缠。”
在第四轮谈判中,英方代表对于主权换治权的想法,已经有所松动了。
在第五、六轮会谈中,英方终于确认不再坚持英国管治,并同意1997年后整个香港的主权和管治权应该归还中国,至此,中英谈判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。
在接下来的几轮谈判中,双方开始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具体事宜进行商谈。
在1984年4月,第12轮谈判,双方进入讨论该如何度过过渡时期,以及有关政权移交事项的谈判。
中方提出,在过渡时期,在香港设立常设性中英联合小组,任务是协调中英协议的执行,商谈有关实现政权顺利移交的具体措施。
对此英方坚决反对,他们认为1997年前的“过渡时期”,是属于英国的管制期,不应建立任何常设机构,以免造成中英“共管”的局面。
在之后三个多月的谈判中,英方仍反对在香港设立联合小组,谈判再次陷入了僵局。
在接下来几轮的谈判,最终,英方还是妥协了,按照计划,在1988年7月1日,联合联络小组进驻香港,并且于2000年1月1日撤销。
此后,双方代表团举行了几轮会谈,最后中英双方同意用《联合声明》的形式,采用如下表达方式。
即中国政府声明: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。”
英国政府声明:“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。”
直到1984年9月18日,双方经过前后22轮谈判,就全部香港问题终于达成协议。
1984年9月26日,在人民大会堂大厅的中央,摆着一张长桌,桌子的中央插着中国和英国两国的国旗。
在上午10点,举行了关于香港问题的《联合声明》草签仪式,中英两国政府终于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。
12月19日,《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》的正式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隆重举行,邓小平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出席了签字仪式,当两国领导人交换协议时,大厅里爆发出了阵阵掌声,久久没有停息。
《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》向全世界宣告: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权,英国将在同日把香港交还中国。
这一刻,全国上下举国欢庆,无数香港同胞都潸然泪下。
伟人的遗愿在毛主席晚年的时候,曾经多次说:“香港回归我是等不到了,这件事就交给小平同志来吧!”
事实上,邓小平确实做到了,而且做得很成功,他也完成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留给他的重任。
自从1984年12月19日,签订《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》那天起, “香港回归”的事宜已经尘埃落定,全国人民都在万众期待,等待着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那一天。
在1996年底,邓小平的病情逐渐恶化,他多次对妻子卓琳说:“我多么想看看香港这片土地,哪怕是坐着轮椅去,但我不知道我能不能等到那一天,如果等不到那一天,你就代替我去。”
妻子卓琳含着泪水点了点头。
但是这一天,邓小平终究还是没能等到,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,看一看,竟然成为了他不能实现的遗憾。
1997年2月19日,为党和人民奋斗一生的邓小平同志逝世了,全国人民悲痛万分。
而此时,距离香港回归的日子,只剩一百多天了。
1997年7月1日,邓小平的夫人卓琳来到香港,出席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政权的交接仪式,完成了他的遗愿。
当1997年7月1日的零点零分,这一刻终于到来时,在庄严的国歌声中,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缓缓升起。
也是从这一刻开始,香港正式回归祖国怀抱,中国人民终于洗刷了百年国耻,香港的发展也从此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。